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篇】

时间:2025-05-03 08:52:59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篇】

[寄语]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一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颂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这两部史诗描写发生于公元前12世纪的特洛亚战争,各分二十四卷,反映了氏族制度趋于瓦解,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广泛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公元前27年,屋大维创立罗马帝国,保护文人,鼓励创作。他的亲信麦凯纳斯笼络许多卓有才华的作家组成了一个文学集团,中括当时的三个一流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史称麦凯纳斯文学集团。它代表着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三联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荷马问题──关于《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和史诗形成的问题,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古希腊的希罗多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历史学家和哲学家都肯定它们为荷马所作,但与同时,也有人对荷马的出生地点、生活年代和诗歌创作提出了疑问。18世纪之前,文学史家虽然注意到了上述疑问,但并不否认两部史诗系荷马所作。1795年以后,德国学者沃尔夫等发表专著,指出荷马史诗并非一人所作,于是引起西方学者的长期争论,从而形成了著名的“荷马问题”。

奥林波斯神统:相传奥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个神的大家族。众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间,其它神有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忒弥斯等。他们和人同形同性,有时还和人间美貌男女恋爱,不同之处他们长生不死。众神没有主宰人类的绝对力量,体现了希腊神话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奥林帕斯神系──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其住在奥林帕斯山止而得名。奥林帕斯神系是按原始社会后期父权制氏族的方式、以宙斯为首的12个主神组成的神系,乃古希腊神话中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神话。

骑士文学──中古欧洲的一种封建世俗文学,它鲜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阶级的意识,繁盛在12─13世纪。骑士文学分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大类,前者以南法普罗旺斯为中心,主要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以《破晓歌》最为著名;后者以北法为中心,主要写骑士为获得荣誉和爱情所进行的各种冒险活动,流传最广的是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的故事,如《特里斯丹和绮瑟》。骑士叙事诗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义的意义,在艺术手法上也为近代长时代。

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一系列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掘、整理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兴古典文化为标志,并借此反对封建观念和中世纪宗教教义的束缚,建立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人文主义──19世纪西方史学家对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总称。中世纪以后,城市兴起,出现了一些市民开办的世俗学校。这些学校开设了一些与神学、经院哲学相对抗,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而当时那些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和世俗学科的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被后人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用人性论反对以神和禁欲主义为基本内容的反动世界观。

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流浪汉小说:16世纪中叶,在中世纪市民文学传统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流浪汉小说。它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从城市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社会上的种种丑恶。 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一般采用第一人称、自传体的形式,描写流浪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流浪汉小说──欧洲最典型的一种流派小说,起源于上古时期。它大多描写下层人物的生活,并从下层人物的角度去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因其主人公多为失业者(流浪汉)而得名。16世纪中叶,流浪汉小说在西班牙获得了蓬勃发展,最著名的作品为《小癞子》。此后,它扩展到欧洲各国,至今仍有流风遗响

大学才子派:在莎士比亚之前,“大学才子”是对当时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其中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大学才子派──系指以马洛为首、包括格林、基德、李雷在内的人文主义诗剧派别。他们都受过大学教育,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精通西欧各国的文艺复兴文学,对戏剧颇有创新,从而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七星诗社: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是欧洲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莎士比亚在戏剧发展史上的作用,主张要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善于从现实生活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 ……此处隐藏22832个字……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 感伤主义:

又称主情主义,十八世纪后期源于英国的文学流派,以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由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社会矛盾加剧,中小产阶级作家对启蒙理想与资本主义现实感到失望,他们以抒情的、感伤的笔调表达对现实的不满。该派作家夸大感情的作用,认为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刻画人的内心活动,书写苦闷心曲。他们重视对大自然的描写,特别强调对个性和精神生活的刻画,突出人生的不幸遭遇,因而具有浓郁的悲观色彩。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小说家理查生、斯泰恩,诗人杨格、葛雷等。感伤小说多半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回忆录式的形式写成。诗歌多写黑夜、孤独、死亡,具有逃避现实的神秘特点。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抒情性、对自然自我的崇拜产生很大影响,故有”前浪漫主义“之称。 哥特式小说: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样式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凶宅、美人、仇杀等,笼罩着恐怖、神秘、怪诞的气氛。小说的主要人物多是图财害命的罪犯或攫取财富的恶徒。这种小说情节紧张、恐怖,其中有些作品也含有明显的社会批判主题。代表作品有梅图林的瓦尔浦的《奥特朗图堡》、拉德克里芙的《渥多尔弗的奥秘》、《漫游者美尔莫斯》等。小说的离奇、怪诞、中古风对浪漫主义产生影响。

拜伦式英雄:

指拜伦在作品《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共同的性格特点是:高傲倔强,忧郁孤独,追求自由,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反抗强权暴政,但却是孤独的个人主义的反抗,结局往往是悲剧的。拜伦的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类典型,由于这些形象带有拜伦个人思想和个性气质的烙印,因此被称为”拜伦式英雄“。《海盗》中的康拉德就是一个典型的”拜伦式英雄“。 艺术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 序言》中提出的美学原则,即强调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结合,以打破古典主义悲喜剧严格对立、美丑截然分开的做法。雨果认为生活是矛盾的整体,”大自然是永恒的双面像“,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写出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矛盾,事物在矛盾对立中相互关联、依存、演化。因此强调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隐藏在崇高的背后,善与恶共存,黑暗与光明共生“。

多余人形象:

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渴望有所作为,但因为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阶级的偏见,缺乏生活目的,再加上性格软弱,终于一事无成,在社会上成为”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成为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以后,在俄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余人“画廊。作家们通过”多余人“形象的塑造,谴责了形成”多余人“性格的沙皇专制农奴制社会,也暴露了贵族知识分子脱离人民的弱点。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还有毕巧林、罗亭、拉夫列茨基等。 奥涅金诗节:

19世纪俄罗斯民族诗人普希金所创造的特殊的诗节,第一次出现在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由四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组成的诗节。诗的每一节诗有十四行,根据固定排列的韵脚连接起来,前四行的诗用轮流的韵脚,五至八行用成对的韵脚,九至十二行用环绕的韵脚 ,最后两行用一对韵脚,各行的音节数目排列成9898,9988,9889,88,这种四音步抑扬格十四行节奏鲜明,整齐而又多变,体现一种自然清丽,明朗轻快的风格。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念解释: 《祖国纪事》:

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学术、文艺 、社会政治的综合性大量月刊。1839年创刊于彼得堡 ,初由克拉耶夫斯基任主编。俄国文学界的优秀人物都曾为该刊撰稿。著名的革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主持该刊的评论栏,成为刊物的思想指导者。别林斯 基离开后,刊物倾向日趋反动。在五十至六十年代中,成为资产阶级贵族自由主义的机关刊物 。1868年,该刊物由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接办后,萨尔蒂克夫-谢德林随后也参加领导,才又成为进步的民主刊物 。沙皇为了控制舆论,**革命,于1884年查封了该刊。 《现代人》:

普希金于1836年在彼得堡 创办的文学与政治的综合性刊物。普希金逝世后由他的好友普苤特涅夫教授接办。该刊物从1843年起改为月刊。1847年起由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涅克拉索夫担任主编。由于涅克拉索夫团结了当时俄国杰出的作家 ,使《现代人》成为进步文学界的中心。别林斯基主持过该刊的批评栏目,并在该刊发表过文学评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又相继于1853和1856年加入《现代人》编辑部,使其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论坛和十九世纪中叶俄国先进思想和民主阵营的总部。

《现代人》杂志发表过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猛烈抨击了农奴制及其维护者,针对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宣传了唯物主义和农民革命的思想,捍卫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争取文学为俄国的解放运动服务,起了极大的战斗作用。1866年被迫停刊。 宪章派诗歌: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宪章运动中产生的诗歌,宪章派诗歌是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多是产业工人、手工业者和工人活动家。他们在宪章运动中,为了推动群众运动的开展,创办刊物,发表大量诗歌、政论、特写和杂文等,后期还有小说和文学评论等,其中诗歌成就最高。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在形式上多采用群众喜欢的歌谣体和圣诗体,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民歌色彩浓厚,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代表作家琼斯、林顿等。琼斯,他是县宪章派的歌手,又是宪章运动的左翼领导人之一。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十九世纪中期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学思潮,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时期的产物。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和泰纳的种族、时代、环境决定论思想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关系进行观察、思考与批判。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在内容与思想方面(1)具有概括生活的广阔性、深刻性。把文学看作分析研究社会的手段,提供特定时代俄社会历史画面,揭示现实矛盾,探讨社会问题,具有较高历史价值与社会认识价值。(2)强烈的暴露性与批判性。着力黑暗现实的批判,揭露丑恶的社会现象,坚持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批判。(3)同情下层社会苦难,提倡社会改良。思想基础是人道主义、改良主义。(4)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小人物苦难与中小资产者的个人奋斗。塑造个人反抗者形象。 艺术方面的特征是:(1)确立客观写实原则,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准确真实反映生活,注重现实生活描绘,再现论与反映论的时代。文学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同构关系。(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注重细节描写。(3)史诗性与心灵探索。心理描写艺术得到长足发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长篇小说成就卓著 人物复现法: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将众多作品连成整体的手法之一。即同一人物出现在几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反映出这个人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把这些作品连系起来才构成这个人物完整的形象。《高老》是使用”人物再现法"的第一部作品。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篇】范文。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