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品多篇】

时间:2025-08-10 08:52:59
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品多篇】

[摘要]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创新思维训练 篇一

作者简介:王德平(1974-),男,湖北钟祥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文法学院教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 文法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关键词: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造者胜出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关键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系统训练。这个系统包括第一课堂――专业知识教育课堂,第二课堂――非专业素质训练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这三大课堂是学生创新思维训练的基本阵地。

一、专业知识教育课堂――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

专业知识教育的主课堂,也就是俗称的“第一课堂”,他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教学是一项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素质的活动,教师是编剧,需要编写教学舞台上演出的剧本。教师是导演,每一个情景都要精心策划。教师是演员,其教学“话剧”的表演必须生动、细腻、充满激情和感染力。教师在台下的功夫是默默的劳动,课堂则是教师张扬个性,展示才华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和问题激疑等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也要坚持启发诱导、思路引导、深入浅出等启发性教学,不断探讨适合现代课堂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是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的。现代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流。教师若能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条件,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思维互动、发生思想碰撞、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和学生实行双向互动,打破单向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具体说来,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如:(1)小课堂启发提问法。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产生思维互动。(2)课堂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设置专题开展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课堂辩论法。选好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性讨论,提高互动的强度。(4)课堂“答记者问”式互动。教师针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彻底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授课,由学生通过递条子直接发问的方法向教师提问,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作答。

组织好学生的互动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用民主的原则组织教学。用开放式的思维设计教学,用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实施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树立全新的学习方式,在思想上摆脱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配合教师开展好双向互动的教学活动,防止出现对教师的“冷回应”现象的发生。

(二)反向教学――打破正向思维定势

反向教学是针对正向教学而言的。在正向教学中,教师对概念原理的讲解大都是平铺直叙,一般都采用“什么是什么,为什么”的形式。反向教学则是采用“否定”、“排除”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授课方式。比如,讲授某一概念,不是正面阐述,讲解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从反面引导学生“不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反向思维教学,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制造了便于加深理解问题的“曲径”,可以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想象,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多种方案,提出发散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寻残留缺――引导学生走向思维的纵深

“寻残留缺”教学法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教学内容“残”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受到训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分三步走:一是“寻残”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二是“变残”通过弥补“残”再“寻残”,引发“残”的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法;三是“留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批判式思维,并把这种由内向外延伸,使其深刻认识到“残”的淡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该方法有助于学生将知识交联,从而内化成合理的网式结构,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结构,也有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的有机结合。

(四)渗透扩张――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渗透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基于课程大纲,将拓展的超出大纲的新知识、新理论(特别是前沿理论)的知识框架和理论要点为学生做概要讲解,不展开论述,为学生业余时间深入钻研问题起到导航的作用。

渗透式教学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纲目渗透式。结合课程讲授,在适当的时候引入一个大纲以外的学科专业内容,为学生纲要式地介绍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框架,使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形成对新内容的概要认识,为课后拓展打下基础。

重点渗透式。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抓住一个重点课题,为学生引导一个研究思路。思路可以是不具体的,但要提供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指出解决问题所应涉及到的理论和技术上的问题等等。

展望渗透式。对某一理论或技术手段的发展前景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供学生学习研究思考。

二、课外活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第二课堂

对于大学生来说,第一课堂的学习时间总是有限的,能否充分有效地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素质拓展,是提升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关键。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学生非专业素质训练的主课堂,具体说来可以抓住以下几点:

(一)利用讲座、专题报告拓展学生创新知识

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以及专题报告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点,课外讲座专题报告的内容必须紧扣社会的脉搏和学生的兴趣,即要有拓宽学生思维很广的辐射面,又要有激发的学生兴趣点;即要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又要拓宽到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学校也应该将此项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总体安排中,有计划地组织若干主题的学术讲座。

(二)组织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演讲来锻炼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是素质导师(或辅导员,下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一项必做的工作。

组织演讲的方法有多种,最常见的是组织专题演讲以及课前即兴演讲。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对学生的语言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组织专题演讲可以选择特殊的纪念日,可以 ……此处隐藏14298个字……,根据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认为西方美术与中国的书法和国画,都需要进行长时间、多阶段、系统的学习,所要付出的努力不亚于高考艺术生在专业考试阶段所下的功夫。在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功底,但要取得优良的成绩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与国画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后,打下的美术功底可以说是非常牢固的。那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的学生与他们进行竞争,则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建筑与艺术系绘画专业的现有课程进行的具体分析,其结果是一目了然的。依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针,绘画专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

三、传统绘画专业如何与创新思维训练方法相结合进行改革

1.通过概念解析绘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

绘画是指以色彩和线条在平面上描绘形象的美术种类。它是运用笔、刷、刀、手指等工具,将颜料、墨汁、油墨等有色物质,用挥洒、涂抹、拓印、腐蚀等各种手段转移描绘在纸张、纺织物、木板、皮革、墙壁或岩石等平面上,以线条、块面、色彩、明暗等造型因素,通过构图形成视觉形象的画面、图像。中西方绘画发展至今,由于彼此的借鉴、交流,均可根据材料工具分为水墨画、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等。许多画种还可细分,如版画有木刻、铜版、石版、胶版、丝网版等;中国画有写意、工笔、兼工带写等样式;油画可分为无光和有光;壁画除传统湿壁画、镶嵌画外,更发展了众多材料和技术各异的新型壁画,如壁画可以是雕塑的形式;等等。随着现代美学观念的发展和多样化材料的出现,现代绘画逐渐打破固定的定义范围,不局限于在特定的某一平面上进行创作,而是向空间的方向发展。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再受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更多的新方向。

2.绘画专业的课程创新思维训练方向

从西安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课程设置看,其中有对学生平面与立体的空间多方位的思维训练,这方面的训练课程有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应用、电脑美术,实现了从现实到空间再到虚幻的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训练。通过2015年12月在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来看国外美术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成果,展览分为中方与英方两部分学生的素描作品展示,并在展览期间举办了三场学术讲座。中方讲座内容为“激进年代的努力——华东分院与浙江美院的素描(1949—1976)”和“从规矩到自由——说说素描”,而英方的讲座内容为“从基督教到存在主义——英国绘画与素描简史”。讲座基本上讲述了各国各个历史时期绘画素描的发展状况。笔者在观看画展时对一部分英国的素描作品感到震惊,如詹姆斯•布鲁克斯的作品《大脑交流空间》,乔•斯托克汉姆的《计时器移动》,乔伊•杰拉德的《人群新奥尔良》。展览中的一些作品颠覆了中方观众的绘画观念。如,对于上述三幅素描作品是否算得上是素描绘画,存在一定的争议。上述三幅作品以平面设计图的样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中国的素描作品中完全找不到类似的痕迹。从这些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英国的美术教育带给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成果。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绘画专业应以培养具有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思维、美术专业功底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美术功底在空间维度属于平面维度,在应用性美术领域,除了需要平面维度的创新思维,平面向空间转换的立体创新思维也是必需的。而现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注重平面空间绘画的训练,缺乏发散性思维训练。因此,绘画课程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平面创新思维向立体空间创新思维转换的训练。

3.结合创新思维训练的绘画专业课程内容改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在应用型设计课程方面虽然开设了室内设计和景观装饰艺术设计两门应用型课程,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递进的延展性基础课程作基础,没有在创新思维训练上进行完整的平面与空间的创新思维训练。设计课程之间应具有逐步递进、相互延展、相互联系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发散性的平面与空间创新思维训练。三大构成设计课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是设计的启蒙课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都没有开设。三大构成由德国的几位著名设计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格罗皮乌斯创立,并于他们执教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内开设。三大构成课程是设计基础入门课程,世界各地的设计学院都相继开设了。而计算机辅助设计是现代从事艺术设计创作的工作人员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更好地促进艺术创作者的意念转变为现实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技法(山水、白描)两门课程是绘画专业必须开设的,大一学年开设应用艺术的入门课程——三大构成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大二到大三学年开设书法和中国传统技法课程。综合绘画课程是不限制绘画材料,使用任意材料进行绘画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四个学年。但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四年的综合绘画课程没有系统的应用性训练和延展性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单一,范围过于广泛。这门课程教学可以借鉴建筑学专业、环艺专业开设的设计初步课程的授课方式。设计初步课程共分为设计初步一、二、三。而综合绘画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设计初步的课程设置,也可分为综合绘画一、二、三、四。一到四的综合绘画教学内容按软质材料到硬质材料再到软硬综合材料相结合的教学步骤进行安排,逐渐使学生认知与应用材料,并运用联想与发散性创新思维,解放学生的固化平面思维,指导学生完成立体思维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这样使学生可以通过几次课程学习,逐渐认识构成艺术与材料的性能,并学会运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完成完整的、有品位的综合绘画作品创作。几次课程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平面绘画形式逐渐转向立体的绘画形式,使学生完成从平面到空间的开放性发散思维训练。壁画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从传统平面绘画转向立体空间壁画的设计、绘画,如装饰壁画、建筑立面装饰壁画等当下应用面比较广泛的内容。设计课程内容能够充分促进学生在开放性与发散性的创新思维方面的训练,并且可以将壁画的平面构成形式运用到综合绘画中,使学生与不同材料对话,完成发散性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平面思维与空间思维结合的发散性思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结果。

结语

以上是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绘画专业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绘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对于美术设计类院校和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有一些地方分析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教学问题,还需要相关教育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改革。

作者:朱陆洋 赵静 侯建伟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注释:

①西安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②陕西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③西安交通大学美术学院招生信息网。

④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祯祥。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2]舒新城。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品多篇】范文。

《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