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社会主义本质范文 篇一【关键词】全面发展;政治哲学;社会主义本质论
【作者简介】王家忠,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海南 海口 571158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58—06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蕴含着从政治关系审视社会主义经济,揭示了当代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的规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体性进程,本文从政治哲学的层面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作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十政治报告中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民主体价值分析
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政治主体及其政治关系的本质是邓小平分析社会主义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探索,始终关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问题。自觉地意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面临着新的课题,“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共同富裕”等论述贯穿于他的改革开放思想全过程。“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他更进一步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应该说,邓小平不仅是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事实。更把握了这一经济事实所蕴含的内在的深刻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主体和政治事实的价值分析,从而对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政治事实作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答。“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社会主义客观存在的政治事实与政治主体看作是历史的和发展的统一。
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地位的内生性和自觉性,仰赖于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理想是实现“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即从实现“政治解放”到实现“社会解放”。这是因为,“以往的一切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群众而言,都只是区区少数,”只有依靠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够真正实现“社会解放”。邓小平对马克思的“社会解放”赋予时代性的解答。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出路。对发展生产力论述都是围绕“根本表现”、“首要表现”、“归根到底”和“最根本任务”展开,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质标准。“社会主义一定要体现出优越于资本主义。……标志就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改善人民生活的速度。”并从发展生产力的速度和质量作为界定的动态标准,“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更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主体政治利益层面阐述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指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就是要“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强调“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宪法有密切的联系,”把发展生产力与政治体制改革联系起来,“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他认为,体制改革和创新既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群众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真正意义的政治利益关系与政治价值的统一,更是社会主义政治关系的创新,体现人民群众政治权利及其政治权利行使的政治关系与人的社会解放,“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利,”“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角度阐述人民当家作主,使社会主义信仰与制度价值相吻合而具有内生性、自觉性和有序性,揭示了社会主义实现人的“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一般规律。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事实的实现,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主体的政治价值的实现。我们从邓小平改革开放实践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中理解。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他说:“我们有自己的信念,我们希望永远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我们正在用这样的信念教育我们的后代。理所当然的是,我们要增加我们的国民收入,使人民的生活一步步好起来。但是,决不允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产生新的剥削制度。”基于这一信念,他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的新鲜事物尤其是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包产到户”、社会住房制度改革和个体经济是否产生新的“剥削”等敏感的社会问题作出了充分的肯定性回答。“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责任制的一种形式,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允许居民买房也不产生剥削,不是资本主义,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尤其是把“三资”企业看成“发展了资本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和平演变”等等,邓小平认为,“三资”企业或是改革开放,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大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不会影响我们社会主义的基础,“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绝不会产生新的剥削阶级,而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加强。另一方面。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事实与政治事实的一致性。一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引起人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的深刻变化,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也要随之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表明我们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子。二是在改革开放中毫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早就指出:“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至于不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三是坚信我们的制度将成为世界最好的制度。深化改革开放。我们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矛盾和风险。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否,事关我们改革开放的成败,事 ……此处隐藏31737个字……活问题,等等。能否解决上述一系列突出的两难问题,这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为,要解决上述一系列突出的两难问题,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的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党将“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既有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渊源,又有厚实的现实依据,从而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贵的理论品质,因此,它必将对我们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这一重要论断不径直地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是在社会主义之前标识“中国特色”,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日臻成熟以及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推断,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然而,为什么我们党只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却不径直地说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呢?笔者以为,这是一个颇值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深意”的问题。
其一,将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径直地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延续了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实践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上的新认识,即由于世界的发展不平衡,各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各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必然多种多样,没有也不可能有适合各国情况的统一模式,为此,各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及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对于我们党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而,将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更具理性,也更为科学。而这种理性和科学的表述在更高的层次上,又反映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成熟。
其二,这种表述也表明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诚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设想的那种社会主义还有很大差距。从现实情状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不仅产生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且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有很大差别,社会上还有很多不和谐因素。那么,这样的社会主义能否实现社会和谐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是因为,首先,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业已具备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政治前提和社会制度保证。其次,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和人民利益的这种内在一致性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再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也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第四,经过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五,尽管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和矛盾,但由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允许和鼓励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都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所以其矛盾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完全可以通过深化改革逐渐得到解决。鉴于上述,我们认为,我们党将“社会和谐”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这一重要论断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
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没有经历具体实践,有意识没有作更多的阐述。从列宁到,经历了丰富而曲折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的问题有很多深刻的认识和论述。邓小平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从而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大飞跃。之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续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根本问题,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于2001年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④的新结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事隔五年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这是我们党基于新的实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认识的集中体现和精练概括,大大深化和拓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这至少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第一,将“社会和谐”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范畴,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不仅从理论层面上较好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第二,明确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使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成为包括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及人的全面发展这样一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完整统一体,这不仅较全面地凸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从而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进入一个新境界,而且在实践中也有利于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极端化思维的干扰。第三,将“社会和谐”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鲜明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途径。实践表明,离开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谋求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空谈;但期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会自然而然地达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是天真幼稚的。那么,如何实现由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向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化呢?其中极为重要的途径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为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将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成果为社会最大多数的成员所分享。因此,我们说,将“社会和谐”规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宏观上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而且微观上细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综上所述,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的重大发展,是当之无愧的。
注 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243页。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