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一金属性——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能力强弱(需要吸收能量)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能力强弱的性质
“金属性”与“金属活动性”并非同一概念,两者有时表示为不一致,如Cu和Zn:金属性是:Cu>Zn,而金属活动性是:Zn>Cu。
1、在一定条件下金属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水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2、常温下与同浓度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一般情况下,与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金属性越强。
3、依据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的强弱。碱性越强,其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4、依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但是ⅠA族和ⅡA族的金属在与盐溶液反应时,通常是先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和氢气,然后强碱再可能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
5、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极少数例外)。
6、依据元素周期表。同周期中,从左向右,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中,由上而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金属性逐渐增强。
7、依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做负极材料的金属性强于做正极材料的金属性。
8、依据电解池中阳离子的放电(得电子,氧化性)顺序。优先放电的阳离子,其元素的金属性弱。
9、气态金属原子在失去电子变成稳定结构时所消耗的能量越少,其金属性越强。
高中化学考点知识点总结 篇二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三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
NO2、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
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
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
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
a.金属单质。如:钾K铜Cu银Ag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硫S磷P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此处隐藏4660个字……p>
①火源最好用喷灯、煤气灯,因其火焰焰色更浅。而酒精灯火焰往往略带黄色。
②焰色反应前,应将铂丝(或铁丝)灼烧到无色。也可先用盐酸清洗,再灼烧到无色。
③做钾的焰色反应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进行观察,以吸收黄色,排除钠盐的干扰。
实验现象(焰色反应的焰色):钠——黄色;钾——紫色;钙——砖红色;锶——洋红色;铜——绿色;锂——红色;钡——黄绿色。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
要点诠释: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氢氧化铝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
1、氧化铝:白色难溶,熔点很高的物质。
(1)由于铝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铝。
(2)氧化铝是工业冶炼金属铝的原料。
(3)氧化铝是一种比较好的耐火材料,它可以用来制造耐火坩埚、耐火管和耐高温的实验仪器等。
(4)氧化铝能溶于强酸和强碱溶液中。
Al2O3+6H+==2Al3++3H2O Al2O3+2OH-==2AlO2-+H2O
这种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
(5)实验室中可用加热氢氧化铝使其分解得到氧化铝:2Al(OH)3Al2O3+3H2O
工业上可通过分离提纯自然界中存在的铝土矿得到氧化铝。
2、氢氧化铝:白色难溶的物质。
实验:
(1)在试管里加入10 mL 0.5 mol·L-1 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振荡,观察沉淀的生成。
现象:溶液中产生白色胶状难溶物质,继续滴加氨水至过量,白色沉淀不溶解。
实验室中常用此种方法制取氢氧化铝,反应方程式为: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OH)3↓+3NH4+。
(2)将(1)得到的混合物分成三份,其中一份中滴加一滴墨水,观察现象。
现象:胶状Al(OH)3能吸附色素,一段时间后溶液又变澄清。它还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
(3)在剩余的两份中,分别滴加2 mol·L-1盐酸、2 mol·L-1 NaOH溶液,边滴边振荡。
现象:两支试管都由浑浊变澄清。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3H+==Al3++3H2O Al(OH)3+OH-==AlO2-+2H2O
象这种既能跟强酸反应,又能跟强碱反应的氢氧化物,称为两性氢氧化物。
说明:
(1)在溶液中得到的白色胶状氢氧化铝具有凝聚水中悬浮物,吸附色素的能力。利用明矾净水就是利用溶液中Al3+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铝,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形成沉淀。
(2)由于氢氧化铝能溶于强碱,不能溶于弱碱,所以实验室中利用铝盐与碱反应制取氢氧化铝时,使用氨水比使用NaOH溶液更好。
(3)Al(OH)3是医用胃药中的一种,它的碱性不强,可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而不至于对胃壁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
(4)向AlCl3的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其现象为:产生白色胶状沉淀,沉淀量不断增多至最大,而后逐渐溶解至完全消失。具体分析可表示如下:
当时,发生反应:Al3++3OH-==Al(OH)3↓;
当时,有部分Al(OH)3被碱溶解,即Al(OH)3+OH-==AlO2-+2H2O;
当时,沉淀全部溶解,全过程方程式可表示为:Al3++4OH-==AlO2-+2H2O。
此过程用图象表示为
铁的氧化物
要点诠释:铁的氧化物有3种: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其性质可对比如下:
化学式
FeO氧化亚铁
Fe2O3氧化铁
Fe3O4四氧化三铁
铁的化合价
+2+3+2 +3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红色粉末黑色晶体
溶解性不溶不溶不溶
稳定性
空气中加热变成Fe3O4
稳定稳定
与盐酸反应
FeO+2H+==Fe2++H2O
Fe2O3+6H+==2Fe3++3H2O
Fe3O4+8H+== 2Fe3++Fe2++4H2O
高温还原
FeO+COFe+CO2
Fe2O3+2AlAl2O3+2Fe
3Fe3O4+8Al9Fe+4Al2O3
用途
炼铁原料
炼铁原料、红色油漆和涂料
炼铁原料
工业上冶炼金属铁时,往往在高温下用CO还原铁的氧化物,可表示如下:
Fe2O3+3CO2Fe+3CO2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通用多篇】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